当前位置: 首页 > 体育 > 综合

成都马拉松半马冠军、百场半马站台选手宋璇的十三年“反套路”成长史

2025-10-31 16:19:26
来源:女子跑步



10月26日,宋璇终于在第四次成都马拉松之行中成功将女子半马的冠军奖杯收入囊中,平了之前三次都只拿到亚军的遗憾。

冲过终点线后,她才真切地感受到大腿传来的阵阵刺痛——低头一看,双腿已布满紫红的掌印。“因为人多,基本前二十公里都在努力避开人群,所以没有太在意第二名距离自己有多远。只专注自己,结果反而心态比较好。”她回忆道。成都赛道的桥梁与坡道对选手是不小的考验,“上坡的时候速度会掉,比如十二三公里的时候,我就会打自己的腿提醒自己。”到了终点一看,大腿都被自己打紫了。

真正的胜利节点出现在17公里处。“今天自己表现最好的部分就是过完隧道,大概17km的时候,有一个上坡。”她特别强调,“上一次就是在这里被身后的选手超越的,所以今年在这里,咬着牙没有掉速。”当她顶住压力冲过那个曾令她失利的坡顶后,便知道,冠军已是囊中之物。

这位28岁的山东姑娘,从2015年(12月广州马拉松)首半马至今,跑了百余场半马,几乎场场前三。在成都马拉松半马夺冠前一周,她刚在济南马拉松拿下了半程组的女子第二。


从首半马130到半马PB113的背后,是她13年的“反套路”成长史:从学校到省队,从省队到暨大,从校园到职场,她总在关键节点击出一记漂亮的“U-turn”,把每段经历都变成自己的主场。


宋璇的日常与赛场


对“自己”和“局限”的敏锐认知,让宋璇身上有着一份与年龄不符的清醒和坚定。

中学时文化课成绩平平,体育天赋却在跑道上崭露头角。体校抛来橄榄枝,父母担心会耽误学习而迟疑不决,她却已早早打定了主意——比起按部就班的课堂,跑道上的自由更让她心动。“这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没什么好纠结。”

就在父母以为“这条路稳了”的时候,她却在每场全国场地赛的名次里看出隐忧:这条路竞争太激烈,自己已经很难能拼出理想的名次。她立即转换思路:“拿不到好名次,就专注突破成绩——先拿国家一级运动员资格。” 2014年9月,她拿下山东省运会1500米冠军,顺理成章达到国家一级。这是高校特招的“硬通货”。“当时我已经是很坚定要离开省队参加高考的了。我父母是很难理解,但我很清楚我自己在做什么。”

她开始双轨突围:一边调整训练时间,跟着师兄研究暨南大学招生政策;一边补文化课。2015年春,宋璇南下广州,顺利通过了暨大的高水平运动员测试,成为暨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一名学子。

“为什么会去广州那么远?”

“有师兄正好在暨大,他一直鼓励我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跟山东截然不同的南方。而且粤语太好听了!”宋璇笑道。

这段选择里没有戏剧冲突,只有一个女孩对未来的务实盘算:用天赋拓宽选项,用规划叩开名校大门。哪怕只是少女时期,宋璇的每一个看似“随心所欲”的决定,都透着她的清醒和坚定。

进入暨南大学只是一个开始。她知道自己的局限,也清楚自己的长处。大学四年,她把“训练+学业”平衡得极稳:早上的训练在分部完成,上完文化课后,下午和队友一起坐40分钟巴士到本部进行下午的训练。训练,她很享受;专业课的学习,她从未放松:“每一天都过得特别踏实。”


暨大毕业时的宋璇

她的半马“初体验”始于大学一年级——2015年广州马拉松(半马),但这并不在她的计划内,而是“误打误撞”。

“因为那时候马拉松的氛围还不像现在这么火爆。正好那个时间段我们没有其他赛事,教练就鼓励我们去跑跑马拉松,以赛代练吧。当时跑了130,第五名,第一次拿到奖金,回去的地铁上已经站不起来了。”现在回想起来,宋璇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笑。“当时我才是大一的学生,就觉得又骄傲又开心!”

虽然没有站台,但作为“首半马”,成绩已算不错。最重要的是,有奖金可拿,这对一名普通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极大的利好。宋璇决定好好把握这个契机。

此后四年,每个赛季她都在参赛,她几乎跑遍了广东、广西和湖南。“那时候奖金不仅远远超出了父母给的生活费,甚至还能覆盖我的学费。我是山东女孩子,我大学就能自己养活自己,这在我们老家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


宋璇家里的的奖牌角


2019年,宋璇大学毕业。大家都以为她会走“体制内马拉松专业运动员”的老路时,她却递上一家大型国企的入职通知:“我才23岁,我想深入社会,多点人生的体验。”

在国企工作时的宋璇

她没放弃跑步,只是不想让热爱变成生计;她也没有被欲望裹挟,不顾实际去拼全马、每个周末不能休息也要去比赛。她说:“跑步于我,始终是纯粹的快乐。”

初入职场的宋璇也曾有隐忧:“都说工作了,就没时间做自己的事了。我还是挺担心的。”不过,很快宋璇就做好了时间管理,调整好了自己的节奏——六年职场,早九晚五,两点一线。偶尔在午休时间会做一些静态核心或力量训练;下班了要是不加班,那就直接去单位旁的公园里跑一堂训练课;如果遇见加班,那就在别人吃晚饭的空隙去跑一跑。



跑步、拳击、核心训练……

宋璇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充实

“我主攻半马,训练不需要那么辛苦,如果不准备全马,那月跑量260km就差不多了,保持一个状态就行。”这是宋璇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的判断和决定。

大学时,她始终将自己的学生身份置于首位——学习始终第一;工作后,她同样将自己的职场人身份置于首位——人在职场,工作始终第一。她知道留给自己训练的时间并不充裕,与其压缩休息空间或是占用工作时间,不如好好利用既有的条件——做不到大学时候的一天两练,那就一天一练,将重心放在质量上以及保持坚持的习惯。





工作后,宋璇仍保持一天一练

左滑查看更多

“工作后反而更自律了。”她的参赛节奏也跟着工作进度走。如果不加班,每个赛季她都会正常参赛。要是跟工作有冲突,“那肯定没办法,必须放弃比赛,优先保证工作了——饭碗稳了,才能谈热爱。”

跑步于她从不是“必须夺冠”的任务,而是“时间到了就想动动腿”的习惯。她很少用专业运动员的要求来对待自己,“不控饮食,训练完不饿就不吃”;她也没有精英跑者常见的紧绷感,“我肯定也想拿冠军,这个太自然了!但如果拿不到,我也不会因此陷入焦虑。下次再来呗”“如果某场赛事自己有目标,那就突破一下。其他赛事就以赛代练吧,用八成力”。她训练很勤奋,也会上高原拉练,“累,但不觉得苦——因为这是我热爱且能掌控的事。”


宋璇很爱咖啡,去到一个新地方

总不忘去探探当地好喝的咖啡

100多场赛事里,有她用来练手的“棋”,也有她用来破冰的“局”。无论名次如何,赛后她只做两件事:休息、回顾。

“一场比赛结束后,如果我跑得很轻松,成绩也很好,那我会仔细回顾自己的备赛过程,看看是哪一环节的训练让自己得到了提升,然后写在备忘录里。要是我跑得很辛苦,成绩不是很理想,我就会反思自己是不是赛前训练强度不够,或是中途意识有些松懈影响了节奏,又或是哪些细节——比如鞋带松了或是紧了——没有注意等等。然后就是好好睡一觉。”


自由来自自律——

工作跑步两不误,还能越山向海

“不要去期待不合乎实际的东西。”在宋璇看来,在制定训练计划时一定要充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并且保证充足的睡眠——早上时间紧张,就没必要非得给自己安排一堂早课。要是实在喜欢晨跑,那就合理规划晚上的时间。


就在成都马拉松开赛前不久,宋璇做出了一个让身边人惊讶的决定:她从工作了六年的原单位离职。

干脆利落的过程十分“宋璇化”,“我今年28岁,如果学不到新东西就是浪费时间,稳定与否都是相对的,果断一点反而会更能清晰自己的前路。凭什么凑合过呢?”

她坦言,过去六年的职场历练,教会她最重要的事不是“稳定”,而是永远保留重新选择的能力。“无论是头三年的行政岗,还是后三年的技术岗,都要求我在高效推进事务、协调多方需求的前提下,保持一定强度的训练量。这是一种对自己的掌控感。”

提起这次离职,她说自己也不是冲动离职,也一直有留意行业动态。大学学的行政管理,加上工作头三年也做的行政管理,无论是沟通协调、跨部门协作还是突发事件处理,她认为自己都拿得出手。末了,她笑着补上一句:“再说,我不排斥因为工作而涉及到喝酒。”

她的坦诚,像极了她对待跑步的态度:不藏拙,不炫技,清楚自己的长板在哪里,便只管把它磨得更亮。她相信,只要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选对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么无论是新的职场赛道,还是熟悉的马拉松赛道,生活自会给你想要的答案。这次在成马顶住压力冲过曾经那个令她失利的坡顶而拿下的半马冠军,恰似对她这份“掌控感”与“果断”的最佳加冕。


2024成马宋璇夺得女子半马亚军(上)

2025她终于顶住压力如愿拿下冠军(下)

无论是转投体校当体育生,还是告别省队只身南下参加高考;无论是毫不犹豫扎根职场,还是主动跳出“舒适区”再启求职路,宋璇的人生始终贯穿着同一套逻辑:不囿于“应该”,不贪恋“已有”,用清醒的自我认知锚定方向,再用坚定的执行力验证每一个选择。

在这个“迷茫”被默认成青春底色的时代,她的故事像一杯醒酒汤——原来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永远正确,而是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有勇气为选择埋单。


【作者简介】

张蕊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学硕士

跑龄十年、全职撰稿人

长期为国内多家知名报业集团等供稿

投稿、应聘兼职作者,请联系

womenrunning@163.com


最新资讯
最新录像
最新集锦
热词推荐